梦到攻守城池 梦到攻守城池什么意思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梦到攻守城池和梦到攻守城池什么意思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梦到攻守城池以及梦到攻守城池什么意思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楼兰古城遗址的历史
  2. [城池攻守作战]城池
  3. 楼兰遗梦
  4. 求问传说中的城市

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记载,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西域一个著名的“城廓之国”。
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
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

中国魏晋及前凉时期西域长史治所。
位于新疆罗布泊西北。
因遗址中出土的汉文文书上,用“楼兰”佉卢文对音为“库罗来那”称呼该城而得名。
20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等曾多次来此盗掘。
50年代后,中国学者进行了调查和发掘。

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
古代楼兰的记载以《汉书·西域传》、法显还有玄奘的记录为基础。
《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
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
”法显谓:“其地崎岖薄瘠。
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毯褐为异。
其国王奉法。
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
”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极其简单的记述:“从此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汉时的楼兰国,有时成为匈奴的耳目,有时归附于汉,玩弄着两面派的政策,介于汉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巧妙地维持着其政治生命。
由于楼兰地处汉与西域诸国交通要冲,汉不能越过这一地区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楼兰的力量也不能威胁汉王朝,汉和匈奴对楼兰都尽力实行怀柔政策。

汉武帝派博望侯张骞出使大月氏,缔结攻守同盟失败。
此后派遣大军讨伐远方的大宛国,又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诸国。
这些使者通过楼兰的时候,楼兰由于不堪沉重的负担,以至杀戮使者。
汉武帝终于派兵讨伐楼兰,结果作为降服的证据楼兰王子被送至汉王朝作人质。
楼兰同时也向匈奴送去一个王子,表示在匈奴、汉之间严守中立。
此后,汉远征军攻打匈奴一个属国时,楼兰王通匈奴,在国内屯驻匈奴的伏兵,激怒了汉朝廷。
汉武帝再次派兵讨伐楼兰,直逼首府扦泥城,楼兰王大恐,立刻打开城门谢罪,武帝要其监视匈奴的动静。
公元前92年楼兰王死去,招在汉朝作人质的王子回去继位,王子非常悲痛,不愿轻易回国,由其弟继承了王位。
新王时间不长死去,匈奴趁这个机会以昔日在自己国家作人质的前国王的长子继承了王位,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迅速派使者前往劝诱新立国王至汉朝廷,欲扣作人质,未能成功。
此后二三年间,汉与匈奴没有发生重大事件,表面上非常安定。
楼兰国境接近玉门关,汉使者经常通过这个关门前往西域诸国,要经过楼兰境内名为白龙堆的沙漠,沙漠中经常有风,将流沙卷入空中形状如龙,迷失行人,汉朝不断命令楼兰王国提供向导和饮用水,因汉使屡次虐待向导,楼兰拒绝服从其命令,两者之间关系恶化。
汉武帝最终派刺客暗杀了新国王。
为在汉朝廷作人质的王子婚配一位美姬送回楼兰继承王位。
但是国王战战兢兢害怕遭遇暗杀。
汉武帝在保护国王的名义下派部队驻屯楼兰境内,从而为讨伐匈奴和西域诸国获得了主动权。
以上是汉武帝时与楼兰的关系,此后汉王朝势力衰弱,楼兰再次背叛。

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他在《佛国记》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楼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500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公元4世纪之后,楼兰国突然销声匿迹。
消失在史册上,再没了记载.

据《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
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了楼兰缺水困境。
但在此之后,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尝试,但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废弃了。

有说楼兰的死亡,是由于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导致的,楼兰人盲目滥砍乱伐致使水土流失,风沙侵袭,河流改道,气候反常,瘟疫流行,水分减少,盐碱日积,最后造成成王国的必然消亡。

无论怎么说,有一点是肯定的,给楼兰人最后一击的,是瘟疫。
这是一种可怕的急性传染病,传说中的说法叫“热窝子病”,一病一村子,一死一家子。
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楼兰人选择了逃亡——就跟先前的迁涉一样,都是被迫的。
楼兰国瓦解了,人们盲目的逆塔里木河而上,哪里有树有水,就往那里去,那里能活命,就往那里去,能活几个就是几个。
楼兰人欲哭无泪。
他们上路的时间,正赶上前所未有的大风沙,是一派埋天葬地的大阵势,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声如厉鬼,一座城池在混浊模糊中轰然而散……

至此,辉煌的楼兰古城也就永远地从历史上无声地消逝了。
虽然逃亡的楼兰人一代接一代地做着复活楼兰的梦,但是,梦只能是梦。
而且,梦到最后,连做梦的人都等不及,消失了,楼兰,依然是风沙的领地,死亡的王国。

在我国战争史上,有数不尽的攻城与守城的战例。
城池的攻守技术在双方攻与守的激烈对抗中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在城池的攻守作战中,进攻的一方并非只是单纯地攻,防守的一方也并不是单纯地守。
对于一个高明的指挥员来讲,往往采取攻中有守、守中有攻的技术,方能奏效。

准备

在古代,攻城与守城之战往往是一次战役的高潮或关键,除少数情况是临时性的破城之外,大多都是事先有所准备的。
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商鞅曾在《商君书》的《兵守》篇里提出了“四战之国

(即受到敌人围攻的国家)务在守城”的论点,并提出了一系列守城者必须要做到的准备工作。
如发动城中全体军民,使大家具有视死如归的气概;善于组织全城军民力量,分担守城中适宜的任务;在城外修建各种工事,坚壁清野;准备粮草,并有计划地安排和使用粮草。

除上述准备工作外,重要的准备工作还有事先在城中设置侦听装置,以便在城内了解城外的情况,特别是了解城外敌军挖地道的情况。
《墨子・备穴》篇中指出,应当沿城脚挖一批井,在井内置放蒙覆皮革的陶罂,形成一个有良好共鸣作用的装置,“使聪耳者伏罂而听之”。

此外,还要准备用于守城的各种物资,组织制作各种守城器械的工匠,以应付在守城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需要。
明代吕坤的《救命书》专论守城,书中所列的“守城必用之人”就有“铁匠、木匠、泥水匠、纸札匠、裁缝、漆匠、编竹匠”七种:所列“守城必用之物”就有“官备”与“民备”两大类,共计四十几种,都是为了对付敌人各种方式的进攻而必须准备的。
为了解决城内的食用和对付敌人可能进行的火攻,还必须在城内多准备水。

在攻取城池的战斗中,里应外合应当是最理想的方案之一。
所以,从守城的一方来说,在战前就必须建立严格的户口制度,注意查验入城之人,并在晚上多搞挨户的户口检查,“以防奸细夹杂进入”。

从攻城方面来讲,准备工作更应当充分。
为了隔着高大的城墙了解城内的情况,必须准备�望台,即在春秋时就已出现的“巢车”、“楼车”之类。
在攻城战斗中,最关键的时刻就是攀城,这需要极大的勇气与良好的武技,必须从部队中专门进行选拔和组织。
这在《商君书・境内》中被称为“陷队”,亦即后世的突击队、敢死队之类。

越壕

城池攻守战的第一步是越壕,最迅速的越壕办法是利用壕桥。
《武备志》、《登坛必究》等书中都记载有这种“壕桥”,就是用木板制成长而宽的桥面,下面装上车轮,可快速推入壕中。
如果有好几个这样的壕桥推入壕中,下面的车轮就形成了支柱,承受桥面,人就可以迅速过壕。
如果壕较宽,还可用连接式的折叠桥,待壕桥推入城壕后,就将用转轴连接的上部倒向对岸。
不过,由于这种壕桥在壕深之处无法使用,而且全系木质,容易着火,所以在古代战争中用得并不普遍。

最常见的越壕办法是填壕。
填壕之初,最好是先将壕中的水引走,使之成为干壕。
明朝末年,清军进攻辽阳,明军守将袁应泰在布置守城时,特地“引水注壕”。
清军为先“塞其水源,浅其闸口”,待壕中水浅时,就“囊土运石,壅水毕,遂渡壕鏖战”,取得了胜利。
填壕的方法,可以预先制造一些车,攻城时装满土,直接推入壕中,这种车装土入壕之后有如伏地之虾蟆,故称为“虾蟆车”。

作为守城的一方,面对攻方的填壕行动,除了集中弓弩或火器向敌军射击外,还可以发射火箭或投掷引火药物。
这是因为攻城的军队在填壕时,为求迅速,一般都使用虾蟆车、柴草,或使用草袋、麻袋先装好土,然后人负一袋,抛人壕中。
如果守城的军队能把这些草包、麻袋点燃,就可以破坏攻城者的填壕计划。
古代在这方面最出色的战例是南北朝刘宋时期的一战。
公元465年,殷琰据寿阳

(今安徽寿县)反,刘�率军攻讨。
“�用草茅包土,掷以塞堑,掷者如云,一二日堑便欲满。
赵法进

(殷琰部属)复献计,以铁珠子

(即熔化铁水的小滴)灌之。
珠子流滑,悉缘隙得入,草于是火燃,二日间革尽,堑中土不过二三寸。
�乃作大虾蟆车载土,牛皮蒙之,一百人推以塞堑。
琰户曹参军虞挹之造璃车

(即抛石车),击之以石,车悉破坏。
”结果,守城一方取得了胜利。

接城

如果攻城一方越过城壕,紧接着就是要设法使攻城突击队迅速接近城墙。
在城壕与城墙之间,一般都有一片开阔地,往往还修有羊马城,攻城者会受到守城一方从城墙顶部、羊马城后、城台两侧等顶部、正面、侧面而来的攻击。
守军的各种远射与投掷的兵器都会尽力施放,攻城的军队要想顺利通过这段距离,一般都要采取掩护措施,而守城的军队则要设法击毁进攻者的掩护措施。

《孙子・谋攻》中讲到的攻城器械是:“橹,�韫。
”曹操注解说:“橹,大循也。
��者,�床也,�床其下四轮,从中推之至城下也。
”橹就是大的盾牌,是各人手中所执的掩护物;而��则是一种四轮大车,顶部为巨木所制,面上蒙有生牛皮,其下可隐藏兵士70余人。
推着大车前进,既可掩护运土填壕的士兵,也可掩护迅速接城的士兵。
后来又称这种车为“木驴”、“木牛”,并改进成为一种“尖顶木驴”或“尖头木驴”,就是将顶部平板改为屋脊形,顶部尖斜,不易被城上投掷的木石所击中。

守城军队要对付这类大车,有三个办法:一是投掷巨石,将其砸毁;二是发射火箭将其烧毁;三是在大车经过之处预先挖陷坑或挖地道,使其下陷而不能前进。
唐德宗时,朱淝叛军围奉天

(今陕西乾县)时,曾制造一种“云梁”,规模很大。
由于这种“云梁”坚固又能防火,故而城上矢石火箭均不能使之毁坏,城中甚为恐慌。
守城的浑城与侯仲庄研究之后,“揣云梁所道,掘大隧

(即地道)”,并在其中装上马粪与柴草,使火点烧,“云梁及隧而陷”,其下烟火喷出,“云梁”中的攻城士兵大多被焚,守城的唐军取得了一次难得的胜利。
除“云梁”之外,在古代战争中还使用过更为巨大的大车,也使用过一些很方便的代用品。
例如将小木船翻过来,加上几根撑竿,顶在头上,用以掩护十几位士兵跑步向前。

攀城

攻城的军士接近城墙后,必须毫不迟疑地用最迅速的方式攀上城墙,在城上站住脚,遂步扩大突破口,让大批的后续部队涌入城中,消灭守敌,夺取城市。
《孙子・谋攻》称这种拼死攀城的战术动作叫“蚁附”,就是如大批蚂蚁一样地向上攀登。
而守城的军士则要凭借高大的城墙拼死抵挡住敌军的攀登,将企图攀城的敌军消灭在垛口和城下。
攀城与守垛的战斗,是整个城池攻守战中的关键和高潮。

面对着高大的城墙,单用手脚是不可能攀登成功的。
古代用于登城最常用的器械就是云梯,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墨子与公输班作“九攻九守”大辩论中的第一利器,也是古代记载最多的攻城器械。
除了云梯之外,还有一种钩梯。
《管子・兵法》、《墨子・备城门》等先秦文献中记载,钩梯就是在长梯的顶部装上一个弯钩,攀城时将钩钩于城头,即可向上攀登。

除以上器械之外,还有个别以大量木料直接修筑木桥上城的战例。
如明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叛乱后围攻安庆,就曾“于北濠结木为栈,与城接,挟兵而进”。
此外,也有个别直接堆土于城下而攻城的。

面对着城下以各种方式蚁附一般地攀城,城上的守军当然要拼死阻止,坚守垛口。
守军杀伤攀城敌军的主要方式,除了射箭之外,还可从上向下投掷大木块和石块打击敌军;或抛撒石灰、糠糍伤害敌军的眼睛;或投掷粪炮罐,其中装满熬干了的人粪与石灰、皂角粉、砒霜等的混合物。
据说,这种混合物沾人皮肉会很快引起溃烂。
为了节约城头的大石块,还可以将大石块穿上孔,系上粗绳,反复使用。

为了对付攻城者的云梯、飞梯搭城,在垛口处可以设置浮篱。
就是将一块块的竹篱捆于向垛外伸出的两根竹竿上,再在上面压以砖石、石灰。
敌方的云梯等要想搭城,必须先搭在竹篱上,竹篱和竹竿都承受不了云梯的重量,云梯一搭上,竹篱上的砖石和石灰就会纷纷下塌,打伤敌军的身体,损伤敌军的眼睛。

攀城与守垛是城池攻守战的关键,双方所使用的各种武器花样繁多,时有变化。
一般来讲,只要攻城的一方陆续登上了城头,守城者就很难在城头进行有效的反击,破城也就是必然的结果,以下的战事就转入了巷战。
但是,攻的一方如果无法攀上城头,则并非表明攻城者无法入城,因为入城还有其它的手段。

城门

城门是城池的对外通道,也是攻守战中的要害之处。
守城的一方必然要在城门的防守上下功夫,戒备森严。
所以,在古代战争中,要攻入对方的城池,攻城的一方是不容易于城门突破的。

古代重要的城市在城门之外大多修有专门保护城门的“瓮城”或“月城”。
攻城者要想破门,首先就得攻入瓮城。
可是,攻入瓮城之后如果不能迅速攻破城门,则会受到很大的损失。
因为守城的一方可以从城上向面积不大且毫无掩护的瓮城之中投入大量的柴草等易燃物,很容易将进入瓮城的敌军全部烧死烧伤。

在管状火炮发明之前,一般的武器是难以将城门打开的。
古代攻城者基本上都是使用火攻,将城门烧毁。
为了对付攻城者可能使用的火攻,除了事先准备好大量的水袋、水囊投下灭火之外,还可以在城门上涂上厚厚一层泥土,以防火烧。
有的城门上还预先修有“七星池”,即城门顶上的一个水池,池底有眼孔数个,平时用木塞塞紧,届时拔去木塞,池中的水就会喷淋而下,将火浇灭。
但是,攻城者往往知道城上早有这类准备,所以在向城门发动火攻时,不用一般柴草,而用油脂。

如果城门被敌人烧坏,守城的军队事先没有准备的话,城池当然就洞开无阻了。
但守城的准备工作一般都做得比较周密,还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对付:一是预先在城门以内挖掘巨大的陷坑,上复伪装与机桥,抽去机桥的轴端插销,入城敌军便会跌人坑内,无法前进;二是将预先造好的巨型“塞门刀车”推入门洞,抵御敌军入城,然后用土袋等物继续加以堵塞;三是使用插板,这是比较迅速有效的办法。
插板是和两扇城门一样大的厚重木板,上面用铁皮或生牛皮蒙护,再钉上一排狼牙钉,顶上有粗索系吊,平时就悬吊在城门后面的门洞之上。
门洞顶上预先设置一槽,供插板起降之用。
当城门被敌军攻破时,就可以拔去固定插板的钉拴,使之在一瞬间猛插下来,插住敌军通道,并可以打死若干敌军。
战争中使用插板最著名的一例,是明初的建文帝二年

(1400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
当他围攻济南时,城中“悉力防御,令军民诈降,开城门候文帝

(朱棣)入,急下铁板,几中”。
这里的“铁板”就是插板。
如果不是“几中”,而是打中了的话,朱棣肯定身死,明代的历史就得重写了。

地道

地道战是我国古代传统的战术之一。
27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掌握了较高的挖掘隧道的技术。
1972年,在湖北大冶铜绿山发现的从殷代到战国时期的铜矿遗址中,已发现至今犹可参观的竖井、斜井、平巷和斜巷。
其中,西周的竖井深达20余米,春秋时的竖井深达64米,战国时最深的达98米。

同任何新的技术进步一样,开掘隧道的技术必然很早就运用于战争之中,成为地道战。
《墨子・备城门》中将当时攻城之法归纳为十二种,其中的“穴”、“突”、“空洞”指的就是地道战。
挖地道毁城的战术在《商君书・境内》中也有记载:“穴通则积薪,积薪则燔柱。

东汉末年,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中,袁绍“为地道欲袭操

(曹操),操辄于内为长堑以拒之”。
三国时,诸葛亮围攻魏的陈仓

(今宝鸡市东)时,“亮又为地突,欲涌出于城里”;守城的魏军却“于城内穿地横截之”。
双方的战术与官渡之战一致。
在明代,火药广泛运用于战争之中,破城往往用挖地道于城下,再用火药炸开缺口的办法。

我国在城池攻守中运用地道战的最高峰当推太平天国的起义军。
太平军金田起义时就有大量矿工参加,“总数估计在3000人左右,约占金田起义时太平军人数的1/8”。
太平军的重要领导人燕王秦日纲本人就是矿工。
后来,以这些矿工为核心,又加上后来加入的大量湖南矿工,组织了太平军中挖掘地道的专门队伍“土营”。
在南京时人数共达28000余人,因立大功而被封为将军、指挥、师帅的有1400多人。
从广西的全州到汉阳、武昌、庐州

(今合肥)、江宁

(今南京),都是挖地道炸开城墙而破城的。

在谈到地道攻城守城时,有必要谈到古代曾出现过的一次特殊的防范措施,这就是明代为了保护北京内宫城的安全,防止任何人用挖地道的办法攻城或暗中入城,在修建宫城

(今天的故宫)时,特地花了很大功夫,将宫城城墙内外的墙根用“雪花浆”

(江米汁加石灰水搅拌而成)浇灌,使之坚实。
又将各主要宫殿四周的地下全部挖空,埋人特制的山东临清大砖,一层竖、一层横,共七层横砖,八层竖砖,总厚一丈七尺二寸五分。
这就是有名的“横七竖八”。
“横七竖八”过去只是传闻,现在已经挖掘证实,就埋在今天故宫的地下。

巷战

攻破城墙,并不等于攻下了这座城市,还要经过巷战。

巷战对攻城者来说,往往是乘胜消灭敌人,扩大战果,接收物资,取胜的把握很大。
对防守的一方,胜利的可能则不大,但如事先有所准备,挖有内壕、陷阱,筑有栅门、高墙,届时能充分组织军民,随机应变,因地制宜,利用自己熟悉城内地形地物的有利条件,以墙头屋顶为垣垛,窗口壁缝为悬眼,砖头瓦块为矢石,有时也能取得胜利。
明正德六年

(1511年),刘
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攻乐陵

(今山东乐陵南),吃了一次大亏,就是败在入城后的巷战之中。
当时乐陵县的知县叫许逵,此人颇有谋略,他鉴于乐陵城墙是临时新筑,不够坚固,所以事先作了进行巷战的准备。
农民军攻入城中以后,受损失很大,无法立足,使用火攻又因若干高墙隔火而不能延烧,最后只能退出了乐陵。

楼兰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距今约1600年前楼兰国消失,只留下处古城遗迹。
楼兰古城位于东径89°22′22〃,北纬40°29′55〃,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处。

西域古国名。
国都楼兰城(遗址在今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
西南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东当白龙堆,通敦煌,扼丝绸之路的要冲。
国人属印欧人种。
汉武帝初通西域,使者往来都经过楼兰。
楼兰屡次替匈奴当耳目,并攻劫汉使者。
元封三年(前108),汉派兵讨楼兰,俘获其王。
楼兰既降汉,又遭匈奴的攻击,于是分遣侍子,向两面称臣。
后匈奴侍子安归立为楼兰王,遂亲匈奴。
王弟尉屠耆降汉,将情况报告汉朝。
昭帝元凤四年(前77),汉遣傅介子到楼兰,刺杀安归,立尉屠耆为王,改国名为鄯善,迁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
其后汉政府常遣吏卒在楼兰城故地屯田,自玉门关至楼兰,沿途设置烽燧亭障。
魏晋及前凉时期,楼兰城成为西域长史治所。

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记载,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西域一个著名的“城廓之国”。
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
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

中国魏晋及前凉时期西域长史治所。
位于新疆罗布泊西北。
因遗址中出土的汉文文书上,用“楼兰”佉卢文对音为“库罗来那”称呼该城而得名。

与敦煌邻接,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
古代楼兰的记载以《汉书·西域传》、法显还有玄奘的记录为基础。
《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
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
”法显谓:“其地崎岖薄瘠。
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毯褐为异。
其国王奉法。
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
”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极其简单的记述:“从此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汉时的楼兰国,有时成为匈奴的耳目,有时归附于汉,玩弄着两面派的政策,介于汉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巧妙地维持着其政治生命。
由于楼兰地处汉与西域诸国交通要冲,汉不能越过这一地区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楼兰的力量也不能威胁汉王朝,汉和匈奴对楼兰都尽力实行怀柔政策。

汉武帝派博望侯张骞出使大月氏,缔结攻守同盟失败。
此后派遣大军讨伐远方的大宛国,又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诸国。
这些使者通过楼兰的时候,楼兰由于不堪沉重的负担,以至杀戳使者。
汉武帝终于派兵讨伐楼兰,结果作为降服的证据楼兰王子被送至汉王朝作人质。
楼兰同时也向匈奴送去一个王子,表示在匈奴、汉之间严守中立。
此后,汉远征军攻打匈奴一个属国时,楼兰王通匈奴,在国内屯驻匈奴的伏兵,激怒了汉朝廷。
汉武帝再次派兵讨伐楼兰,直逼首府扦泥城,楼兰王大恐,立刻打开城门谢罪,武帝要其监视匈奴的动静。
公元前92年楼兰王死去,招在汉朝作人质的王子回去继位,王子非常悲痛,不愿轻易回国,由其弟继承了王位。
新王时间不长死去,匈奴趁这个机会以昔日在自己国家作人质的前国王的长子继承了王位,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迅速派使者前往劝诱新立国王至汉朝廷,欲扣作人质,未能成功。
此后二三年间,汉与匈奴没有发生重大事件,表面上非常安定。
楼兰国境接近玉门关,汉使者经常通过这个关门前往西域诸国,要经过楼兰境内名为白龙堆的沙漠,沙漠中经常有风,将流沙卷入空中形状如龙,迷失行人,汉朝不断命令楼兰王国提供向导和饮用水,因汉使屡次虐待向导,楼兰拒绝服从其命令,两者之间关系恶化。
汉武帝最终派刺客暗杀了新国王。
为在汉朝廷作人质的王子婚配一位美姬送回楼兰继承王位。
但是国王战战兢兢害怕遭遇暗杀。
汉武帝在保护国王的名义下派部队驻屯楼兰境内,从而为讨伐匈奴和西域诸国获得了主动权。
以上是汉武帝时与楼兰的关系,此后汉王朝势力衰弱,楼兰再次背叛。

我国西汉时期在罗布泊地区有一个楼兰国,它的城廓--楼兰城曾是古丝绸之道上商业经济兴旺的一座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但是就是这样一座在公元前后活跃了几个世纪的城市,到公元4世纪后竟然完全消失于历史记载之中,而沦于荒漠。
对于楼兰国消失的原因,学术界是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河水干涸,也有认为是土地盐碱、瘟疫肆虐、丝路改道、异族入侵等等,至今没有定论,成为千古之谜

楼兰文明

历史上的楼兰国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记载,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西域一个著名的“城廓之国”。
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
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
虽然命运坎坷,楼兰璀璨的文明依旧在其动乱的环境中绽放,其高度的文明耀眼得令人无法漠视。
说到楼兰的文明,我们便得来谈谈楼兰这个民族:楼兰人是属於亚利安人种的伊朗系,轮廓分明,五官立体清晰。
他们主要从事的产业活动有农耕、游牧、采盐等等。
楼兰文明中有畜牧文化,有屯田制的农耕文化,还有商业文化。

楼兰古城是丝路上一座相当重要的城市,但只维持短短的几个世纪就告消失,直至最近才被中外探险家所发现。
荒废久远的楼兰古城,呈正方形,每边均约330公尺,城中尽是残破的官署衙门、民居、芦苇围成的院落、佛寺及杯碗器具、钱币等。
楼兰古城历经近两千年的风蚀,城墙已残破不堪,但城中尚留有房屋的土墙、木架及篱笆等遗迹。
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制陶器、木制用具、五铢钱及汉、魏、晋时代的汉文木简、锦、绢、铜镜、漆器、毛布、毛毯等丰富多彩、具有特色的文物,生动地表明了一代古城--楼兰的繁华。

从楼兰遗址出土的大量遗物中,充分表明楼兰的高度文明:有种类多样的丝绸织品,如锦、缎、罗、绮等。
出土的丝绸织品,虽经近两千年,但色彩依然绚丽,图案精美,其中有的织法现在早已失传,表明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丝绸纺织水平的高超。
许多中亚商人以及欧洲商人竞相来中国从事丝绸生意。
同时,在楼兰遗址还出土了不少具有古希腊文化和中亚文化特徵的雕刻品和艺术品。
此外,还有来自西方的其他物品,如玻璃制品等。
出土的这些作为东西方交流证据的大量实物,充分表明楼兰古城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是很繁忙的。
从这些遗物中,我们彷佛听见了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正叮当地响著,载著络绎不绝的商旅,在东西方间来回的穿梭著。
多采多姿的印度、希腊文化,便随著骆驼的足迹,在楼兰绽放出灿烂的花朵。

早在2100多年前就已见诸文字的古楼兰王国,在丝绸之路上作为中国、波斯、印度、叙利亚和罗马帝国之间的中转贸易站,当时曾是世界上最开放、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
然而,公元500年左右,它却一夜之间在中国史册上神秘消失了,众多遗民也同时"失踪"。
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多年来这一直是个难解之谜。

197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发掘出了大批珍贵文物,还出土了一具已有3800多年的古代女尸,立即在国内外引起轰动,这具女尸出土于楼兰遗址,是中国目前出土的时代最早、保存较好的女尸。

楼兰是中国西域古丝绸之路上一个强悍的小国。
早在许多年前就存在,一度十分繁荣。
可是在公元3世纪后,楼兰国却神秘地消失了,楼兰王国的兴亡和它边上的罗布泊一起,成了一个巨大的谜。

====================================

1988年10月2日,中国和日本组织了一支联合探险队,到达沙漠之中的楼兰遗址,目的是解开这个在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消失了的神秘古国之谜。

探险队从敦煌启程,进入沙漠,在沙漠中发现了佛塔和房舍的残迹。
遭受风沙侵蚀的佛塔、房舍、墙壁和日常用具等,在星空中展现了往昔的容貌。
在此,探险队对楼兰消失之谜获得了一些初步的线索。

楼兰总共有12个村,几万人左右,在部落首领领导下,平安快乐地生活着。
可是就在1000多年前发生了一次瘟疫,许多楼兰人在病魔中失去了生命,一部分幸免于难的人就向南面的夏康利迁移到米兰。
从此以后楼兰国便消失了。

楼兰古城地处塔里木盆地东缘的罗布泊凹地中,四周被沙漠、雅丹劣地和坚硬的盐壳所包围,人迹罕至,环境异常的荒凉、凶险。

然而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2世纪楼兰就是西域最繁华的地区之一,古楼兰国有人口14000余,士兵近3000,真可谓是一泱泱大国。
古楼兰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扼东西交通的门户,是汉王朝进入西域的桥头堡。
当年在这条交通线上是“使者相望于道”,交通繁忙,城市经济繁荣,楼兰古城有着极盛一时的历史和灿烂的绿洲文化。
奇怪的是,声名显赫的楼兰王国在繁荣兴旺了五六百年以后,却史不记载,传不列名,突然销声匿迹了。
7世纪时,唐玄戕取经归来,看到楼兰国“城廊岿然,人烟断绝”,其萧条之景,使人顿生沧海桑田之感慨!
1900年3月斯文。
赫定率队考察罗布泊,差些全军覆没,因而宣称这里是可怕的“死亡之海”!
1980年5月我国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蒙难失踪,更给这座古城蒙上一层神秘可怖的面纱。
近年上海的“独行侠”余纯顺历时8年在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后,倒毙罗布泊荒漠,又给蒌兰古城平添了几分凄凉和悲壮。
楼兰古城究竟是怎样消失的?楼兰遗址究竟在哪里?楼兰的自然环境究竟有多恶劣?楼兰有些什么文化遗存?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外考古学家和科学家关注的问题。
楼兰也是中外探险爱好者憧憬向往的神秘之地。

楼兰古城是由于自然和人为多方面的复杂原因,导致河流改道,风沙侵袭,被掩埋于大漠中的。
本世纪初,因为斯文。
赫定的维吾尔族向导艾尔得克为找回丢失的锄头,于无意中让斯文。
赫定发现了楼兰古城,从而引起世人极大的关注,世界各国的考古家、探险者蜂涌而至,他们在楼兰古城地区发掘的文物其价值之大震惊世界,其数量之丰难以数计。
除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玉斧、石刀、石箭簇外,还有汉简、汉文书、丝织品、木器、陶器、铜器、玻璃制品、古钱币等等。
其中以晋代手抄《战国策》和汉锦最为珍贵。
还发现了著名的“李柏文书”,并据该文书又发现了附近的“海头”故城,并发表了一些专著。
1927年中国考古学家黄文弼也到楼兰发掘考察,出土了大量文物,发表了专著《罗布淖尔考古记》。
中外学者盛赞楼兰是一个埋藏在“沙漠中的宝地”,是历史遗落下来的“博物馆”、“东方的庞贝城”,解放后,我国组建过多批现代化的考察队伍真诚楼兰考察,现清楚查明,楼兰古位于东经80度55分12秒,北续40度30分57秒与附近城镇的直线距离为西北距库尔勒市344千米,西南距若羌县城330千米,古城占地12万平方米,略成正方形,边长约330米,用泥土、芦苇、树枝相间修筑的城墙仍依稀可辨。
一条大致西北——东南走向的古河道斜贯城中,将古城分成东北、西南两区。
东北区仅存佛塔及其附近建筑,佛塔残高10。
4米,系用土坯、糯米浆、柳条砌筑,是全城最高大的建筑物。
西南区有当时的官署——三间房遗址与一些小院落。
古城内,盖房用的胡杨木梁、檩、椽等木构件,比比皆是,其中不少还凿了眼,刻上了花纹,显示了相当的工艺水平。
古城及其周围还有古烽燧、粮仓、古墓等遗址。
在楼兰古墓沟还出土了3800年前的干尸——“楼兰美女”。
楼兰古城内目前尚遗存陶片、毡片、古铜钱、古兵器、丝绸碎片等众多文物,只需你在地表稍事寻找和挖掘,你就可能成为一名“考古发现者”。

神秘的楼兰强烈刺激着国内外游人的探险欲望,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一股楼兰探险热潮,各国探险队纷至沓来,其中尢娄日本朋友热度最高。
1998年春节数十名上海探险者踏着上海独行侠余纯顺的足迹来到楼兰,在东方“庞贝城”渡过了一个不平凡的新年,个个激动无比。

楼兰探险异常艰险,地表崛起的盐壳和错综复杂的风蚀“雅丹”地貌,极其艰队难行,越野车每小时平均只有前进二三千米,平均每两分钟汽车就得转三个急弯。
罗布泊地区的地貌广达3500平方千米,是古城的一大天然屏障。
这里天气冷热变化急剧,夏季午后气温上升至摄氏三四十度,燠热难耐,而凌晨气温又可下降到0度以下,奇寒无比。
罗布泊地区年降水量仅10毫米左右,而蒸发量可达3000多毫米,蒸发远超过降水二三百倍,奇旱无比。
这里风沙肆虐,沙暴滚滚,堪称禁区。
然而有险才有奇,神奇的罗布泊、险峻的雅丹龙城地貌以及各种沙漠奇景为楼兰探险倍增了许多新奇刺激,足令探险者终身难忘。

楼兰本来就是一个只有几万人的小国,古楼兰王朝淹没后,剩余的族人,流落至新疆其它地区,与乌孙人,塞人,月氏人,回纥人互相融合,今天主要为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人。

楼兰消失之谜

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他在《佛国记》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楼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500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公元4世纪之后,楼兰国突然消声匿迹。

据《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
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了楼兰缺水困境。
但在此之后,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尝试,但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废弃了。

有说楼兰的死亡,是由于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导致的,楼兰人盲目滥砍乱伐致使水土流失,风沙侵袭,河流改道,气候反常,瘟疫流行,水分减少,盐碱日积,最后造成成王国的必然消亡。

无论怎么说,有一点是肯定的,给楼兰人最后一击的,是瘟疫。
这是一种可怕的急性传染病,传说中的说法叫“热窝子病”,一病一村子,一死一家子。
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楼兰人选择了逃亡——就跟先前的迁涉一样,都是被迫的。
楼兰国瓦解了,人们盲目的逆塔里木河而上,哪里有树有水,就往那里去,那里能活命,就往那里去,能活几个就是几个。
楼兰人欲哭无泪。
他们上路的时间,正赶上前所未有的大风沙,是一派埋天葬地的大阵势,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声如厉鬼,一座城池在混浊模糊中轰然而散……

至此,辉煌的楼兰古城也就永远地从历史上无声地消逝了。
虽然逃亡的楼兰人一代接一代地做着复活楼兰的梦,但是,梦只能是梦。
而且,梦到最后,连做梦的人都等不及,消失了,楼兰,依然是风沙的领地,死亡的王国。

1、楼兰古城(1)官衙“三间房”是并排的三间房子,是楼兰城中两座土坯建筑之一,是城中规格最高的建筑,可能是当时的官衙。
自从斯文·赫定发现楼兰古城并在三间房的墙角下发掘出大量珍贵的文书以后,来自日本的橘瑞超、英国的斯坦英都曾在这里大肆挖掘,并将文物带运出国。
这些文物后来被博物馆收藏,由专家进行研究,并在国际上兴起了‘楼兰学’的热潮。
”(2)民居由红柳、芦苇搭建而成,如今屋顶、四壁不存,但从残留的墙根可以看出当时的布局。
(3)佛塔大约10米高的佛塔,是楼兰城中最高的建筑。

2、海头古城1988年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组织的罗布泊文物队伍在部队的配合协助下,经过32天的奋战,在楼兰古城西南找到了“海头”(被斯坦因编号为LK古城)等两座古城并测绘了国内第一张该两座古城的地形图,采集了一批珍贵文物标本,进一步填补了罗布泊地区考古的空白。

3、米兰遗址是一个面积广大的区域,遗址中主要包括米兰城郭、两座佛寺及墓地。
在沿城墙、佛寺的墙基处,东一个西一个刨挖的大坑随处可见。
米兰,属古楼兰国的地域,中国汉代曾在这里屯田,一种有争议的说法认为这里是楼兰国迁都后的新国都。
这里曾发现过“印度文化特征的绝妙壁画”——带翼天使,以及公元8-9世纪的吐蕃藏文木牍;这里是揭示楼兰古国神秘兴衰的重要史迹,是佛教东传由新疆进入内地的重要地域,也是史记中少见的吐蕃与西域交流的证明。

4、瓦石峡古城

5、小河墓地1934年5月,一支探险队在楼兰库姆河边扎下营地。
他们要寻找隐藏在库姆河流域的一个“有一千口棺材”的古墓地。
两个月中,罗布“猎驼人”奥尔得克等人一次次搜寻都劳而无功。
就连奥尔得克本人都猜测,古墓已让十几年间新形成的河湖水域给淹没了,或者是被某次强烈的黑风暴重新埋葬了。
月底,探险队向更靠近罗布荒原西南的绿洲带挺进。
不久,他们发现了一条流向东南的河流。
它有20米宽,总长约120公里,水流迟滞,一串串小湖沼被芦苇、红柳环绕。
它是库姆河复苏后出现的新河,历史不足10年。
在他们沿这条河流进入沙漠前,临时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小河”。
“小河”东岸4-5公里,有一个浑圆的小山丘。
远远看去山丘顶部有一片密密的枯立木,高4-5米。
奇怪的是,枯立木的株距极近,一株连着一株,互相支撑着。
山丘上,遍地都是木乃伊、骷髅、被支解的躯体、随时绊腿的巨大木板和厚毛织物碎片。
在一船形木棺中,有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
打开棺木,严密的裹尸布一碰就风化成粉末了。
揭开覆盖在面部的朽布,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双目紧闭,嘴角微翘,就像着了魔法刚刚睡去,脸上浮现着神秘会心的微笑。
这就是传说中的“楼兰公主”或“罗布女王”。
她已在沙漠之下沉睡了2000多年。
她长发披肩,身材娇小,身高仅5.2英尺。
在10×16平方米的山顶,有彩绘的巨大木柱,精美的木栅栏,真人一样大的木雕人像,醒目的享堂(墓地的地面建筑)。
专家认定,它绝不是为普通楼兰人修建的,而是一处重要陵墓。

1998年,一批考古专家力尽艰难险阻到达了罗布荒漠。
他们意外地看到了一些类似废弃的城墙的痕迹,无所遮掩地袒露于黄天之下。
在一个百岁罗布老人的指引下,证实这是一个已成为废墟的罗布人的村庄。
小河也许是一个楼兰古遗址———古城居民们的公共墓地。
经过近百年来探险家、考古家们的忙碌,已在罗布荒漠发现了许多大规模的墓葬及随葬物品。
那么,在沉寂了千年的楼兰荒漠里,会不会隐藏着类似秦始皇陵兵马俑那样世间少有的旷世杰作或未被发现的奇迹?

6、“太阳墓”位于孔雀河古河道北岸。
它是1979年冬被考古学家侯灿、王炳华等所发现,古墓有数十座,每座都是中间用一圆形木桩围成的死者墓穴,外面用一尺多高的木桩围成7个圆圈,并组成若干条射线,呈太阳放射光芒状。
经碳14测定,太阳墓已有3800年之久,它是哪个民族哪个部落的墓地?为何葬在这里?这群人居住何方?是把太阳当做图腾建造此墓还是有别的意义……20年过去,仍是个不解之谜。
罗布泊文明和楼兰文明之间近2000年的断裂又是怎么一回事?也许待太阳墓之谜解开也便有了结论。
这里出土了距今3800年、为印欧人种的“楼兰美女”。
发现了近10处古代人类遗址,一些石球、手制加沙陶片、青铜器碎片、三棱形带翼铜镞、兽骨、料珠等人类遗物,暴露在未被沙丘完全覆盖的黄土地表面。
还有一些5000-6000年以前的石刀、石矛、石箭头、细小石叶、石核等。
这清楚地显示,今天已是不毛之地的楼兰,自新石器后期、青铜时代直至汉代前期,的确曾绿草萋萋,森林覆盖率达到40%。

匈奴同志下的楼兰楼兰国的远古历史,至今尚不十分清楚。
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匈奴列传》,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时(相当于我国秦朝初年),楼兰就已建立了国家,以经营粗放的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并受月氏王的统治。
大约在公元前177年至前176年间,匈奴冒顿单于派右贤王向月氏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进攻,打败了月氏,迫使其余众越过天山,向伊犁河流域迁徙。
原月氏统治地区为匈奴所占,匈奴奴隶主贵族确立了在西域的统治地位。
据《史记·匈奴列传》载,汉文帝六年(前174年),匈奴冒顿单于致书汉文帝说:“以天之福,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
”楼兰在摆脱了月氏统治后,又为匈奴统治。
匈奴在西域置僮仆都尉,楼兰和西域诸国被迫向其交纳赋税。
但匈奴“虽能得其马畜旃,而不能统率与之进退。

汉,匈奴争抢楼兰汉武帝初年,西汉政府为了解除北方劲敌匈奴的威胁,派张骞出使西域,藉以联络月氏、大宛、乌孙等西域诸国,共击匈奴。
张骞的出使,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却加深了西汉和西域诸国的相互了解。
此后,汉武帝又不断派使联络西域,汉使的频繁往返,都要路经“当道”的楼兰等国,匈奴居间挑拨,并与楼兰多次劫掠汉使,阻断丝路交通。
于是楼兰成为西汉政府通往西域,控制丝绸之路的必争之地。
从此,汉、匈在西域的争夺,多次围绕着楼兰而展开。

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武帝命从骠候赵破奴领兵攻打车师,并令王恢辅佐。
王恢因先前出使西域,多次受到楼兰王劫掠,于是就率领轻骑700先攻楼兰,俘虏了楼兰王,楼兰开始归汉。

匈奴听说楼兰归顺西汉,便发兵击之,楼兰无奈,只好两面应付,分别向匈奴、西汉各遣一质子。
后来当西汉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征讨大宛的时候,匈奴指示楼兰王伺机拦劫。
汉军从俘虏口中得知这一消息后,即呈报朝廷,武帝诏命汉军逮捕了楼兰王,解送长安。
西汉政府责问楼兰王为什么通匈奴?答曰:“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愿徙国入居汉地。
”汉武帝对他实话直说表示赞许,体谅到小国的苦衷,便下令护送其回国,并要求楼兰侦察匈奴的动静。

汉征和元年(前92年),楼兰王死,其国人来汉,请求西汉政府放还质子,欲立为王。
但因楼兰质子在汉经常犯法,被处以宫刑,所以西汉政府借口皇帝喜欢质子,不予放还,楼兰只好更立其王。
嗣王几年后又死了,匈奴首先得知这一消息,立刻将楼兰王在匈奴的质子遣送回国,立为国王。
此王由于多年生活在匈奴,故亲匈奴而远汉,并多次勾结匈奴拦阻杀害汉朝使节。

汉元帝四年(前77年),西汉政府派平乐监傅介子刺杀了忠于匈奴的楼兰王,立楼兰在汉的质子、前王之弟尉屠耆为王,并更其国名为鄯善。
尉屠耆因久居长安,感以在国内势单力薄,恐为前王之子所杀,故请求西汉政府派吏士屯田鄯善的伊循城(今若羌县米兰),做为其后盾,并将国都南迁至士泥城

鄯善国建立后,楼兰城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继续存在了400年左右。
根据楼兰古城出土文物的考证和对古建筑遗址年代的测定,作为一个城镇,楼兰王诞生于西汉晚期以后,东汉魏晋时代是其鼎盛时期

楼兰出土的汉文木简和纸文书共计576件,其中木简412件、纸文书164件,有绝对年号纪载的木简40件、纸文书8件。
绝对纪年上起曹魏嘉平四年(252)年,下迄前凉建兴十八年(330年)。
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年号是泰始,其次是咸熙,再现最早的年号是曹魏嘉平四年(252年),最晚的年号是前凉建兴十八年(330年)。
楼兰出土的木简和纸文书表明,自曹魏齐王芳嘉平四年(252年)至前凉建兴十八年(330年),楼兰与中原王朝一直保持着密切的隶属关系,这一时期是楼兰城发展的繁荣时期。

鄯善国建立后,楼兰成为鄯善国的一个重要城镇,其地理位置依然十分重要。
东汉时,敦煌人索励率敦煌等地士兵1000余人到楼兰屯田,同时,征召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各1000余人,横断注滨河(今塔里木河),兴修水利,灌溉农田,连续屯垦3年,积粟100万。

罗布泊地区发现的东汉和魏晋时期的汉文木简,其主要内容大部分都是记载关于屯田方面的事物。
来此屯田的士卒,都可以随带畜产和各类农具杂物。
汉朝在此还设有乡政权的基层官吏——三老。
楼兰作为汉代在罗布泊地区的屯田中心,仍然承担接待在这条交通线上来住的使节和官吏,汉朝在此还设有管理邮件的机构和官吏,并通过屯田,传播了先进的铁制农业农具和农业耕作方法——牛耕等。

根据史书记载和已发现的考古材料得知,东汉魏晋时期曾在古楼兰设西域长史府,其规模可能介于郡县之间,并具有军屯的特点。
据《后汉书·接勇传》记载,东汉延光二年(123年)夏天,班勇为西域长史,将兵500人出屯柳中(今吐鲁番境内),“明年(124年)正月,勇至楼兰,以鄯善归附。
”魏晋两朝沿用东汉旧制,仍在西域地区设西域长史府。
楼兰出土的木简和文书中,明确记载有“楼兰”地点的,木简有8件,纸文书有10件,记载有西域长史及其下属管衔的木简有7件。
它说明曹魏和西晋时期的西域长


四、东汉魏晋时期的楼兰魏晋时期继续在楼兰地区进行屯田,并在西域长史府设主管屯田事务的官司吏。
屯田士卒在古楼兰地区进行开始荒地、修渠筑坝、传播和推广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和铁制农具,使楼兰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楼兰成为魏晋两朝统治西域的前哨阵地。

但是,从总的发展形势来看,自南北朝以后,随着西域统治政治、军事、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丝绸之路新线路的开拓,楼兰作为丝路贸易的中转站,已失去了它昔日的重要地位,而逐渐衰落了。

楼兰出土文物中所发现的年代最晚的木简,是记载有前凉建兴十八年(330年)纪年的木简。
它表明建兴十八年(330年)后,由于孔雀河水的改道,致使位于其下游的楼兰水源枯竭,屯田生产无法进行,西域长史府被迫迁移。
楼兰这个丝绸之路上曾繁华显赫一时的重镇,才逐渐被人们所废弃,从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你要的话我还可以把图片给你````加偶QQ605619103

还有我们中国已经消式了楼兰古城哦楼兰

楼兰,西域古国名。
楼兰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国都楼兰城(遗址在今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
西南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东当白龙堆,通敦煌,扼丝绸之路的要冲。
国人属印欧人种。
汉武帝初通西域,使者往来都经过楼兰。
楼兰屡次替匈奴当耳目,并攻劫汉使者。
元封三年(前108),汉派兵讨楼兰,俘获其王。
楼兰既降汉,又遭匈奴的攻击,于是分遣侍子,向两面称臣。
后匈奴侍子安归立为楼兰王,遂亲匈奴。
王弟尉屠耆降汉,将情况报告汉朝。
昭帝元凤四年(前77),汉遣傅介子到楼兰,刺杀安归,立尉屠耆为王,改国名为鄯善,迁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
其后汉政府常遣吏卒在楼兰城故地屯田,自玉门关至楼兰,沿途设置烽燧亭障。
魏晋及前凉时期,楼兰城成为西域长史治所。

距今约1600年前楼兰国消失,只留下处古城遗迹。
楼兰古城位于东径89°22′22〃,北纬40°29′55〃,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处。

楼兰国的远古历史至今尚不清楚。
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时,楼兰人建立了国家,当时楼兰受月氏统治。
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败了月氏,楼兰又为匈奴所辖。

遗迹现状

楼兰古城现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接近正方形,边长约330米,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貌群中。

楼兰古城遗址西北距库尔勒市350公里,西南距若羌县城330公里。

楼兰古城的发现

楼兰王国最早的发现者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
1900年3月初,赫定探险队沿着干枯的孔雀河左河床来到罗布荒原,在穿越一处沙漠时才发现他们的铁铲不慎遗失在昨晚的宿营地中。
赫定只得让他的助手回去寻找。
助手很快找回铁铲甚至还拣回几件木雕残片。
赫定见到残片异常激动,决定发掘这废墟。
1901年3月,斯文·赫定开始进行挖掘,发现了一座佛塔和三个殿堂以及带有希腊艺术文化的木雕建筑构件、五铢钱、一封(亻去)卢文书信等大批文物。
随后他们又在这片废墟东南部发现了许多烽火台一起延续到罗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风沙掩埋的古城,这就是楼兰古城。

古城平面近正方形,边长在330米左右,几乎全部为流沙所掩埋。
城墙用粘土与红柳条相间夯筑。
有古运河从西北至东南斜贯全城。
运河东北有一座八角形的圆顶土坯佛塔。
塔南的土台上,有一组高大的木构建筑遗迹,曾出土汉文、佉卢文文书及简牍、五铢钱、丝毛织品、生活用具等。
运河西南的中部,有3间木构土坯大型房址,房中及其附近曾出土大量汉文文书、木简及早期粟特文和佉卢文文书,估计为衙署遗迹。
其西的一组庭院,可能是官宦宅邸,南边分布着矮小的民居。
城中出土的各种文书、简牍,被称作罗布泊文书。

在20世纪初的考察过程中,大量楼兰文物被国外考察团带走。

楼兰文化

楼兰文化堪称世界之最的人文景观。
据考古学家证实:塔里木河盆地人类活动已有一万年以上的历史。
如果我们把遗弃在塔里木河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的古城用一根红线联接起来,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所有的古城包括楼兰王国在内,突然消失的时间都在公元四一五世纪,所有的遗址都在距今天人类生活地50---200公里的冥冥沙漠之中。
时至今日,尽管有众多学者付出了巨大心血,但诸如楼兰古城的兴衰与消失,至今还是个偌大的迷团,楼兰遗址也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
轮台古城、且末遗址、古墓葬群、古烽燧、木乃伊、古代岩壁画等等,都是世界级的旅游景点。
在人类历史上,楼兰是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名字。
它曾经有过的辉煌,形成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人们在楼兰文化所表现出的兴趣与热情,充分说明楼兰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人类的。
楼兰是祖先留给巴州的一笔无法估量的历史遗产,也是巴州人的骄傲。
同时也意味着挖掘、整理、研究楼兰文化。
以各种方式展示楼兰及古西域文化,巴州人应该负有更大的责任。
当21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时代向巴州人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这就是以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契机,以经济实力的全面增长为前提,有计划地开发楼兰及古城文化遗产。
使它们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实际上这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楼兰文化以新的生命。

历史上的楼兰国

据《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记载,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西域一个著名的“城廓之国”。
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
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

中国魏晋及前凉时期西域长史治所。
位于新疆罗布泊西北。
因遗址中出土的汉文文书上,用“楼兰”佉卢文对音为“库罗来那”称呼该城而得名。
20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等曾多次来此盗掘。
50年代后,中国学者进行了调查和发掘。

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
古代楼兰的记载以《汉书·西域传》、法显还有玄奘的记录为基础。
《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
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
”法显谓:“其地崎岖薄瘠。
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毯褐为异。
其国王奉法。
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
”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极其简单的记述:“从此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汉时的楼兰国,有时成为匈奴的耳目,有时归附于汉,玩弄着两面派的政策,介于汉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巧妙地维持着其政治生命。
由于楼兰地处汉与西域诸国交通要冲,汉不能越过这一地区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楼兰的力量也不能威胁汉王朝,汉和匈奴对楼兰都尽力实行怀柔政策。

汉武帝派博望侯张骞出使大月氏,缔结攻守同盟失败。
此后派遣大军讨伐远方的大宛国,又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诸国。
这些使者通过楼兰的时候,楼兰由于不堪沉重的负担,以至杀戳使者。
汉武帝终于派兵讨伐楼兰,结果作为降服的证据楼兰王子被送至汉王朝作人质。
楼兰同时也向匈奴送去一个王子,表示在匈奴、汉之间严守中立。
此后,汉远征军攻打匈奴一个属国时,楼兰王通匈奴,在国内屯驻匈奴的伏兵,激怒了汉朝廷。
汉武帝再次派兵讨伐楼兰,直逼首府扦泥城,楼兰王大恐,立刻打开城门谢罪,武帝要其监视匈奴的动静。
公元前92年楼兰王死去,招在汉朝作人质的王子回去继位,王子非常悲痛,不愿轻易回国,由其弟继承了王位。
新王时间不长死去,匈奴趁这个机会以昔日在自己国家作人质的前国王的长子继承了王位,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迅速派使者前往劝诱新立国王至汉朝廷,欲扣作人质,未能成功。
此后二三年间,汉与匈奴没有发生重大事件,表面上非常安定。
楼兰国境接近玉门关,汉使者经常通过这个关门前往西域诸国,要经过楼兰境内名为白龙堆的沙漠,沙漠中经常有风,将流沙卷入空中形状如龙,迷失行人,汉朝不断命令楼兰王国提供向导和饮用水,因汉使屡次虐待向导,楼兰拒绝服从其命令,两者之间关系恶化。
汉武帝最终派刺客暗杀了新国王。
为在汉朝廷作人质的王子婚配一位美姬送回楼兰继承王位。
但是国王战战兢兢害怕遭遇暗杀。
汉武帝在保护国王的名义下派部队驻屯楼兰境内,从而为讨伐匈奴和西域诸国获得了主动权。
以上是汉武帝时与楼兰的关系,此后汉王朝势力衰弱,楼兰再次背叛。

楼兰消失之谜

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他在《佛国记》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楼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500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公元4世纪之后,楼兰国突然消声匿迹。

据《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
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了楼兰缺水困境。
但在此之后,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尝试,但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废弃了。

有说楼兰的死亡,是由于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导致的,楼兰人盲目滥砍乱伐致使水土流失,风沙侵袭,河流改道,气候反常,瘟疫流行,水分减少,盐碱日积,最后造成成王国的必然消亡。

无论怎么说,有一点是肯定的,给楼兰人最后一击的,是瘟疫。
这是一种可怕的急性传染病,传说中的说法叫“热窝子病”,一病一村子,一死一家子。
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楼兰人选择了逃亡——就跟先前的迁涉一样,都是被迫的。
楼兰国瓦解了,人们盲目的逆塔里木河而上,哪里有树有水,就往那里去,那里能活命,就往那里去,能活几个就是几个。
楼兰人欲哭无泪。
他们上路的时间,正赶上前所未有的大风沙,是一派埋天葬地的大阵势,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声如厉鬼,一座城池在混浊模糊中轰然而散……

至此,辉煌的楼兰古城也就永远地从历史上无声地消逝了。
虽然逃亡的楼兰人一代接一代地做着复活楼兰的梦,但是,梦只能是梦。
而且,梦到最后,连做梦的人都等不及,消失了,楼兰,依然是风沙的领地,死亡的王国。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