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梦到渡口乘船过江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梦到渡口乘船过江什么意思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梦到渡口乘船过江和梦到渡口乘船过江什么意思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最晚大概17点左右,(具体的去南门汽车站问问就知道了),请注意时间,以免耽误出行。
南门汽车站坐公交南隆专线(原名南长隆线),可以到兴隆沙码头,票价8元。
不过,南隆专线大部分在永兴镇(即启隆乡,当地人又叫五七农场)掉头,去兴隆沙码头的全程车一天只有6——8班,全程的末班车从南门汽车站发车时间约为14:50(具体的去南门汽车站问问就知道了),请注意时间,以免耽误出行。
车是否去兴隆沙码头,前方挡风玻璃上有块蓝色牌子上写着的,注意看就不会错的。
可以。
1元。
可以摆渡。
普通船:普通乘客0.5元,骑自行车乘客
1.3元,骑助动车、摩托车乘客
1.5元。
空调船:普通乘客2元,骑自行车乘客2.8元,骑助动车乘客3元,不接受摩托车。
注意事项:
浦西在1980年代,大部分住宅为石库门、新式里弄以及花园洋房。
90年代初上海大规模的市政工程开工、以及旧区改造的进行,大批石库门被拆除。
在普陀、闸北内环、虹口提篮桥、杨浦大桥下东侧仍存在大量棚户区与旧式里弄。
(1)“车辆”,是指机动车和非机动车。
(2)“机动车”,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
(3)“非机动车”,是指以人力或者畜力驱动,上道路行驶的交通工具,以及虽有动力装置驱动但设计最高时速、空车质量、外形尺寸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南北朝·佚名《西洲曲》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乐府,民歌,梅花,女子思念译文及注释
译文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著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著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著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著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著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
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
”《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
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
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
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
《西洲曲》在艺术上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比如“门中露翠钿”一句,生动形象地通过动作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而“采莲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它集中笔墨描写主人公的含情姿态,借物抒情,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动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真情感人。
第二是叠字和顶真的运用。
“开门迎郎”场景中,四个“门”字的叠用,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
“出门采莲”场景中,又连用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女子缠绵的情思。
而顶真的运用使得句子灵活生动,朗朗上口。
第三是双关隐语的运用。
双关隐语,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个显明的特征,它在诗经时代的民歌和汉魏乐府民歌中很少见。
一说“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隐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
同时,“莲子清如水”暗示感情的纯洁,而“莲心彻底红”是说感情的浓烈。
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使诗歌显得含蓄多情。
1.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唤起对过去西洲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
一折、一穿、一梳,动作看似随意,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思念之深的心境。
诗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写出少女沉浸于忆念、相思中。
风吹叶落,她误以为情人足音,乃“门中露翠钿”,从门缝中探出头等候情人的到来。
一“露”,表露了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怀,但情人依旧是无影无踪,心中的焦急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为了掩过邻人的耳目,只好借故出门去采莲。
此刻的她,百感交集:深切的思念,失意的感觉,受窘为难的心态,一起涌向心头。
这种含羞的姿态,渴慕相思的神色,一系列巧作掩饰的动作,描绘的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于平常的动作中,巧妙地刻画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及对爱情胸怀一颗赤诚之心。
2.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民歌《子夜四时歌》)这些诗句是托月寄情,而这一作品则是托“梅”托“莲”来表达相思。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折梅表达思念之情,以自然景物起兴。
“莲花”、“莲子”、“莲心”,由外而内“彻底红”。
“莲心”即“怜心”,“彻底红”即红得透彻,喻爱情的赤诚坚贞,语意双关。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雁可传情,然而,“鸿飞满西洲”,却没有传来情人的音讯,极写相思之深;“海水梦悠悠”,“海水”“悠悠”,喻终年的相思没有穷尽,托物寄情。
总之,诗歌善于以眼前的寻常之物,或起兴抒情,或比喻言志,或语意双关,婉转倾吐真情,耐人寻味。
3.时节变迁,巧用民间词语
早春时节可“折梅”,春夏之交穿“单衫”,仲夏之时“伯劳飞”,于初秋“采红莲”,值仲秋“弄莲子”,到深秋“望飞鸿”。
诗中巧妙地运用民间丰富的词语,表明了季节的变换,条理井然,时序渐进。
女子相思怀念的深情,娓娓动听地叙述在诗的字里行间。
这首《西洲曲》,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类,认为是“古辞”。
《玉台新咏》作江淹诗,但宋本不载。
明清人编的古诗选本,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
这个问题,很难成定论。
但从内容和风格看,它当是经文人润色改定的一首南朝民歌,十分精致流丽,广为后人传诵。
此诗以四句为一节,基本上也是四句一换韵,节与节之间用民歌惯用的“接字”法相勾联,读来音调和美,声情摇曳。
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它“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确实道出了它在艺术上的特色。
然而,如何正确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却是学术界争议已久的问题,直到目前为止,也未能统一认识。
这首诗主要是写一个少女,刻划她思念情侣的炽热而微妙的心情。
然而,它既不是以少女自述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也不作诗人第三人称的客观描述,而是让这位少女的情侣用“忆”的方式来抒写,所以全诗都作男子诉说的口气。
后来杜甫的《月夜》,写诗人对月怀念妻子,却构想妻子对月怀念自己,正是使用同样的手法。
通过她的种种情况的描写,生动地塑造了一位美丽轻灵、纯洁多情的少女形象。
这是全诗在艺术构思上的总的构想;若不这样理解,那将是越理越乱,最终变成一团乱麻,使人读来神秘恍惚,造成似懂非懂的印象。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
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彩。
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
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真勾连。
全诗技法之“巧”,真令人拍案叫绝。
最早着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的《西洲曲》,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沈德潜称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
(《古诗源》卷十二),陈祚明则谓之“言情之绝唱”
(《采菽堂古诗选》),其艺术魅力自不容置疑。
但与一般南朝乐府民歌不同的是,《西洲曲》极为难解,研究者甚至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
(见《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陈志明文)。
《西洲曲》的语言一如民歌的清新质朴而少用事典,所以其难解并不在字词的生僻、晦涩,而是整首诗的诗意难以得到一个贯通全篇的畅达的解释。
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诗歌所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都有幽暗不明之处,难以得到一个一致的解释。
也许正因如此,“有人说这诗是若干短章的拼合,内容未必是完整统一的”
(余冠英《谈西洲曲》)。
但诚如余先生所言:“这话我却不敢信,因为诗的起讫都提到‘西洲’,中间也一再提到‘西洲’,分明首尾可以贯串,全篇必然是一个整体,且必然道著一个与西洲有关的故事。
”
(同上)可以说,如果《西洲曲》不是一个整体,那么所谓“《西洲曲》标志著南朝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便无从谈起。
因此,求得《西洲曲》诗意的完整而畅达的解释,便直接关乎其文学史地位的评价。
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对《西洲曲》这篇名作的“猜想”远未完成,而不仅仅是一个“诗无达诂”的问题。
余冠英先生在《西洲曲》的注释中说: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对所欢的思和忆。
开头说她忆起梅落西洲那可纪念的情景,便寄一枝梅花给在江北的所欢,来唤起他相同的记忆,以下便写她从春到秋,从早到晚的相思。
诗中有许多辞句表明季节,如“折梅”表早春,“单衫”表春夏之交,“采红莲”应在六月,“南塘秋”该是早秋
(因为还有“莲花过人头”),“弄莲子”已到八月,“鸿飞满西洲”便是深秋景象。
(《汉魏六朝诗选》第三卷)
这一具有经典性的解释,至少意在解决这样三个问题:第一,这首诗是一个多情女子对自己情郎的思念之歌。
游国恩先生曾以为《西洲曲》从开头到“海水摇空绿”句皆为男子口气,只有末四句为女子自道心事;叶玉华先生则认为全诗部是女子的口吻
(参见余冠英《古代文学杂论·谈西洲曲》)。
余冠英先生确定“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对所欢的思和忆”,而以为“篇末四句当然是女子的口气,这四句以上却不妨都作为第三者的叙述”
(同上),可以说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研究者已无疑义。
第二,诗中女子居于江南,而其情郎住于江北,西洲则是二人共同纪念的地方。
余先生说:“西洲固然不是诗中女子现在居住之地,也不是男子现在居住之地,它是另一个地方。
……它何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江中的洲呢?”
(同上)第三,这首诗写的是“四季相思”。
显然,上述三个问题正是理解《西洲曲》的关键。
如果说,第一个问题已不成问题,研究者早已取得共识;那么,后两个问题虽很少有人再有疑问,但笔者感到,要想贯通全诗,其中仍有阻隔。
首先,女子居于江南,其情郎居于江北,这是没有问题的;但西洲与江南、江北的关系是什么呢?一般据诗中“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二句,认为西洲距女子居处不远,或谓即在江南,或谓距江南岸不远而两桨可渡。
那么,其与江北便相距甚遥。
但是,诗末却说:“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这两句千古传颂,正因其涉想新奇,情思无限;它寄托的显然是这位女子对情郎的思念之情,如果西洲离女子居处不远,“吹梦”又有何必要?其次,正如余冠英先生所说:“这首诗表面看来像是若干首绝句联接而成,其实是两句一截。
”
(同上)所谓“两句一截”,正是从诗意着眼的;所谓“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正说明整首诗诗意的完整、统一而浑然一体。
以“两句一截”的形式而写“四季相思”,不仅少见,而且很可能会破坏诗意的完整、统一。
诗歌所写,乃一位女子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尤其是她的一连串的动作;这一连串的动作怎么会分到四季写呢?比如,从开门盼郎至出门采莲.从采莲南塘至低首弄莲,这显然是这位女子的一系列连贯的动作,怎么可以分散到几个月去写呢?现代影视艺术有所谓“蒙太奇”的艺术手法,通过镜头的剪接、组合,可以有较长时间的跨越、衔接而产生连贯的效果。
但省略的时间亦必须有结果体现出来,连贯只是效果的连贯,决不可一个连续的动作跨越很长时间。
因此,如果说《西洲曲》写的是“四季相思”,即在现代艺术也是颇难理解的,更何况它是千余年前的作品呢?不过最后一句说“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我想也可以理解为本诗描写的是一个人的梦境,这样诗中四季更迭的纷乱意象就不难理解了。
以上两个问题是密切相关的。
诗歌所涉地点不确或理解有误,便难以真正弄清其所涉时间。
这两个问题的幽暗不明,便使得整首诗诗意难以连贯,许多解释也就龃龉难合。
其实,诗歌的末四句为女子自道向无异议,而“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则明确地显示出西洲即是这位女子的情郎所居之地,它正在江北。
只有如此理解,才能真正确切把握“南风吹梦”的诗意。
范云《闺思》诗有“几回明月夜,飞梦到郎边”句,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句,皆从《西洲曲》化出;他们对“南风吹梦”诗意的理解,正说明西洲只能是情郎所居之地。
温庭筠《西洲曲》谓“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
武昌在长江南岸,既云“遥见”则西洲可能正在江北。
而据“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之句,可知诗中女子距南塘之地不远。
《新唐书·地理志》说:“钟陵,贞元中又更名,县南有东湖。
元和三年,刺史韦丹开南塘斗门以节江水,开陂塘以溉田。
”耿湋《春日洪州即事》亦云:“钟陵春日好,春水满南塘。
”可见南塘在钟陵附近,即在今江西南昌附近。
因此,诗中女子乃居于南昌附近,其与西洲相去远矣;所谓“南风”、“吹梦”,正以此也。
借用余冠英先生的话说:“‘江北’可不见得近啊!
要是近,就不会有这许多梦,许多愁,也就没有这首诗了。
”
(《谈西洲曲》)笔者以为,西洲正在江北,《西洲曲》所谓“江北”亦正指西洲。
确定了诗歌所涉地点,则诗意的贯通便较为容易了。
首二句“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并非写梅落西洲、女子折梅。
“下”者,到也。
温庭筠《西洲曲》谓:“悠悠复悠悠,昨日下西洲。
”“下”正是“到”的意思。
南朝民歌《那呵滩》亦有:“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
”其意甚明。
但“忆梅下西洲”也并非这位女子要到西洲去折梅花,而是说这位女子想到自己所寄梅花可能早已到了西洲,到了情郎的手中。
“折梅寄江北”是对“忆梅下西洲”的补充说明,或谓首二句就是一个倒装句。
“折梅”是过去所为,“忆梅“才是此时所思。
只有如此理解,方与下文所写季节相合。
如上所述,谓此诗为“四季相思”实难讲通,这不仅因为诗意难贯,而且通常所谓诗中表明季节的辞句,其实不然。
如谓“单衫”句表春夏之交或春天,“单衫”岂止春天可穿?“杏子红
(黄)”与“鸦雏色”相对而言,所指为“单衫”色彩,亦不表明季节。
又如谓“日暮伯劳飞”表夏天,更属望文生解。
《礼记·月令》诚有“仲夏鵙始鸣”之载,《诗·豳风·七月》亦有“七月鸣鵙”之句,“鵙”即为伯劳;但伯劳“始鸣”与“伯劳飞”井非一回事是显然可见的。
因此,《西洲曲》所涉时节决不用“猜”,“采莲南塘秋”已作了明确说明;至于采莲时节又有“莲花过人头”亦并不奇怪,故亦不必再分初秋、中秋和深秋。
所以,秋天便是《西洲曲》的季节背景。
“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江淹《别赋》),正是在秋日怀人时节,这位女子想起自己曾寄梅花一事,从而有所盼望。
先说“忆梅下西洲”,而后补充自己曾经“折梅寄江北”,正表明心情的迫切和思念之深重,极为切合此时女子的心态。
实际上,忆及折梅、寄梅之事,只是一个“引子”,是绵绵之思的开始。
诗篇在写了女子想到西洲以后,插叙了一下女子的打扮及其美丽的容貌,即“单衫杏子红
(黄),双鬓鸦雏色”,这可以说是一种体察入微的心理描绘或烘托。
本来,“西洲在何处”的交代紧承“折梅寄江北”正合乎逻辑;然而女主人公既想起了情郎,想起了自己曾折梅寄往江北,因而她多少抱有情郎可能归来的希望,下文所谓“开门郎不至”正说明了这一希望的存在。
正因有这个希望,她才在想到了情郎之后,立即注意到自己的装束和姿容,所谓“女为悦己者容”,要是情郎已站在门外了呢?所以这两句正绝妙地刻画出女主入公此时的心理活动,而不只是对其装束的简单交代。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二句,既交代了西洲之位置,亦表现出此女子对其挂怀之情;之所以值得如此魂牵梦绕,正因其为情郎所在地。
所谓“两桨桥头渡”,一般释为划两下桨就到了,所距很近。
其实这是误解。
南朝民歌的《西曲歌》中有《莫愁乐》二首,其一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
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所谓“两桨”,指的就是船的两个桨;在《西洲曲》中,藉以指船。
其意是说,要到西洲去,需要乘船过江,此亦正说明西洲在江北。
以上六句所描绘的乃是一个静坐相思的女子的形象,而非正乘船到西洲采梅的女子形象。
如此理解,则与下文正好贯通。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是对女主人公居住环境的描写。
《古微书》说:“博劳好单栖。
”所以,这里的环境描写也是一种象征,显示了这位女子的孤独和凄清。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则静坐相思的女子形象方直接呈现出来。
如上所说,盼望郎归已在情理之中,而归来又并不是现实;“开门郎不至”就既写了现实的严酷,又暗含了女主人公的希望。
静坐相思无望,便“出门采红莲”,以遣不尽的相思之情。
然而,既然带着思念的心情“出门”,则相思之情注定非但难以去除,反而因采莲而加重。
以下对采莲情节的细致描绘,正体现了这种情形。
研究者早已指出,“莲”与“怜”谐音双关,则“青如水”的“莲子”正是女主人公纯洁爱情的象征,也就难怪其如此爱怜,以至于“置莲怀袖中”了;“莲心彻底红”,可以说是他们之间爱情的象征。
在此情形之下,这位女子盼郎归的心情也就更加迫切,以至于“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了。
诗歌对女主人公翘首以望飞鸿的描绘可谓生动传神,韵味悠长。
“望飞鸿”既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然动作,又是一种有目的的盼望——盼郎不至而盼有信来,所谓“鸿雁传书”。
然而信也没有。
以下所谓“鸿飞满西洲”,并非女主人公看到了大雁飞满西洲,而是一种猜度之词。
其意是说,时值秋日,“鸿飞应满西洲”,而人皆谓“鸿雁传书”,为何你竟无音信?正是带着这种疑惑的心情,这位女子“望郎上青楼”了。
“青楼”,漆成青色的楼,在南朝所指不一。
曹植《美女篇》云;“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则“青楼”指显贵家之闺阁。
《南齐书·东昏侯纪》谓:“世祖兴光楼上施青漆,世谓之青楼。
”则“青楼”指帝王所居。
梁诗人刘邈《万山见采桑人诗》有:“倡妾不胜愁,结束下青楼。
”“青楼”便指妓院了。
“望郎上青楼”句显示了《西洲曲》带有文人诗的色彩。
青楼虽高却仍然望不见,望不见又并不甘心,便有了“尽日栏杆头”的执著。
所谓“尽日”,乃夸饰之词,是说凝望有时,而非终日伫立。
较长时间的扶栏眺望,自然会注意到平常所不注意的事情;所谓“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正写出女主人公此时百无聊赖的心境,与上文“单衫”两句恰成鲜明的对照。
“双鬓鸦雏色”还显示著自信和希望,而“垂手明如玉”则表现出愁怅和怨恨,因为此时是空有“垂手明如玉”,尽日望郎郎不归!
这种心理活动的描绘是白描式的,甚至“不著一字”,然而又是细致入微的,可谓“尽得风流”,体现出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风韵。
“栏杆”二句写女主人公对近景的仔细而又是漫不经心的注意,“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二句则
是对眼前远景的观察。
余冠英先生说:“以上二句似倒装。
秋夜的一片蓝天像大海。
风吹帘动,隔帘见天便觉似海水滉漾。
一说内地人有呼江为海者,‘海水’即指江水。
”
(《汉魏六朝诗选》第三卷)鲁迅先生在小说《白光》中有这样的描绘:“空中青碧倒如一片海……”其境正似“秋夜的一片蓝天像大海”的“海水摇空绿”。
不过.从下文“海水梦悠悠”句看,“海水”似有实指,而不仅仅是一个比喻。
与其说“海水”即指江水,勿宁说它指的是湖水。
这不仅因为内地许多湖即名为海,而且上文所引《新唐书·地理志》正指出南塘附近有一“东湖”。
诗歌至此,女主人公盼君君不归,等书书不到,心情陷入无端的愁怅。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她不仅自己愁思绵绵,而且也想到了情郎同样会愁绪满怀;他们的愁思像蓝天、湖水,无边无际,缠绵不绝。
此时,便只有在梦中相见的希望了。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这是想像,更是希望;这一想像和希望既合情合理,是情之所至、不得不然,又新奇鲜美、生动感人。
它是情之所至,那是因为女主人公自“日暮”盼郎,经历了南塘采莲、望郎登楼等一系列活动,至此天色已晚,她必须就寝休息了,盼望梦中相见是所剩惟一的希望;它涉想新奇,乃是因为她并非如一般所谓自己多么希望能梦见情郎,而是把自己的心事诉诸南风,请南风把自己的梦吹往西洲,带到情郎的身旁。
这种含蓄、细腻、婉转的表情方式,集中而典型地体现出南方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写作时间和背景没有定论,一说是产生于梁代的民歌,收入当时乐府诗集,另一说是江淹所作,为徐陵《玉台新咏》所记载。
还有一说在明清人编写的古诗选本里,又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朔风万里入衣多,嘹呖寒空一雁过。
秋风夜渡河,吹却雁门桑。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置酒望白云,商飙起寒梧。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风蒲猎猎小池塘。
过雨荷花满院香。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东风洒雨露,会入天地春。
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
1.关于雨中小船的自创诗
1.《移船》宋.陆游沙际舟衔尾,相依作四邻。
暮年多感慨,分路亦酸辛。
折竹占行日,吹箫赛水神。
无劳问亭驿,久客自知津2.《春晚泊船江村》唐.崔橹芳草青青古渡头,渔家住处暂维舟。
残花半树悄无语,细雨满天风似愁。
家信不来春又晚,客程难尽水空流。
自怜爱失心期约,看取花时更远游。
3.《志峡船具诗·戙》唐.王周箭飞峡中水,锯立峡中石。
峡与水为隘,水与石相击。
濆为生险艰,声发甚霹雳。
三老航一叶,百丈空千尺。
苍黄徒尔为,倏忽何可测。
篙之小难制,戙之独有力。
猗嗟戙之为,彬彬坚且直。
有如用武人,森森矗戈戟。
有如敢言士,落落吐胸臆。
拯危居坦夷,济险免兢惕。
志彼哲匠心,俾其来者识。
4.《宿蓬船》唐.韦庄夜来江雨宿蓬船,卧听淋铃不忍眠。
却忆紫微情调逸,阻风中酒过年年。
5.《夜船》唐.韩偓野云低迷烟苍苍,平波挥目如凝霜。
月明船上帘幕卷,露重岸头花木香。
村远夜深无火烛,江寒坐久换衣裳。
诚知不觉天将曙,几簇青山雁一行。
6.《船头》唐.韩偓两岸绿芜齐似翦,掩映云山相向晚。
船头独立望长空,日艳波光逼人眼。
7.《夜闻商人船中筝》唐.刘禹锡大艑高帆一百尺,新声促柱十三弦。
扬州市里商人女,来占江西明月天。
8.《雨中花/夜行船》宋.毛滂寒浸东倾不定。
更奈橹声催紧。
堤树胧明孤月上,暗淡移船影。
旧事十年愁未醒。
渐老可禁离恨。
今夜谁知风露里,目断云空尽。
1.《移船》宋.陆游
沙际舟衔尾,相依作四邻。
暮年多感慨,分路亦酸辛。
折竹占行日,吹箫赛水神。
无劳问亭驿,久客自知津2.《春晚泊船江村》唐.崔橹
芳草青青古渡头,渔家住处暂维舟。
残花半树悄无语,
细雨满天风似愁。
家信不来春又晚,客程难尽水空流。
自怜爱失心期约,看取花时更远游。
3.《志峡船具诗·戙》唐.王周
箭飞峡中水,锯立峡中石。
峡与水为隘,水与石相击。
濆为生险艰,声发甚霹雳。
三老航一叶,百丈空千尺。
苍黄徒尔为,倏忽何可测。
篙之小难制,戙之独有力。
猗嗟戙之为,彬彬坚且直。
有如用武人,森森矗戈戟。
有如敢言士,落落吐胸臆。
拯危居坦夷,济险免兢惕。
志彼哲匠心,俾其来者识。
4.《宿蓬船》唐.韦庄
夜来江雨宿蓬船,卧听淋铃不忍眠。
却忆紫微情调逸,阻风中酒过年年。
5.《夜船》唐.韩偓
野云低迷烟苍苍,平波挥目如凝霜。
月明船上帘幕卷,
露重岸头花木香。
村远夜深无火烛,江寒坐久换衣裳。
诚知不觉天将曙,几簇青山雁一行。
6.《船头》唐.韩偓
两岸绿芜齐似翦,掩映云山相向晚。
船头独立望长空,日艳波光逼人眼。
7.《夜闻商人船中筝》唐.刘禹锡
大艑高帆一百尺,新声促柱十三弦。
扬州市里商人女,来占江西明月天。
8.《雨中花/夜行船》宋.毛滂
寒浸东倾不定。
更奈橹声催紧。
堤树胧明孤月上,暗淡移船影。
旧事十年愁未醒。
渐老可禁离恨。
今夜谁知风露里,目断云空尽。
钱塘湖春行⑴
孤山寺北贾亭西⑵,水面初平云脚低⑶。
几处早莺争暖树⑷,谁家新燕啄春泥⑸。
乱花渐欲迷人眼⑹,浅草才能没马蹄⑺。
最爱湖东行不足⑻,绿杨阴里白沙堤⑼。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
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1、《周庄河》唐代:王维
原文:
清风拂绿柳,白水映红桃。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译文:清风吹过河畔的绿柳,清澈的水中倒映着红色的的桃花。
我们坐上小船在碧波上游荡,看到两岸美丽的景色,我们就像在美丽的画中游览一样。
2、《至鄂渚泊报恩寺》宋代:王十朋
原文:
风急将吹帽,江寒更泛舟。
川涂元不隔,归梦到东瓯。
译文:风急快要把帽子吹掉,水面上寒冷但依然坐上小船游荡。
这里与涂元相隔,在梦中回到了东瓯。
3、《国风·鄘风·柏舟》先秦:《诗经》
原文: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译文:柏木小船在漂荡,漂泊荡漾河中央。
4、《小寒食舟中作》唐代:杜甫
原文: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译文:小寒时节,勉强吃一点饭,靠着乌几,席地而坐,乌几已经破旧,缝了很多遍了,头上戴着褐色的帽子。
春来水涨,江河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
见蝶鸥往来自由,各得其所。
站在潭州向北直看长安,像是在望天上的白云,有一万多里,蓦然生愁。
5、《渡浙江问舟中人》唐代:孟浩然
原文: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译文:潮落后江面平静还没有起风,乘一只小船渡江与您相从。
不时探头向天边眺望,您可知哪座青山是我要去的越中?
1.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
——《船夜援琴》唐.白居易
释义:此刻身心澄净,除了舟中的琴,没有任何事情的骚扰,且独坐,淡然一曲吧!
2.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船子和尚偈》唐.德诚
释义:夜里的诱饵太冰冷鱼都不吃,回去的小船只能载着空的明月回去。
3.沙雁同船去,田鸦绕岸啼。
——《初上船留寄》唐.杜牧
释义:沙雁和小船同一个方向去,只听田鸦绕着岸边啼叫。
4.直愁骑马滑,故作泛舟回。
——《放船》唐.杜甫
释义:愁苦的骑马,像是坐船游玩。
5.扁舟时属暝,月上有馀辉。
——《秋夜船行》唐.严维
释义:小舟在水面上可以见到,还能看到月亮的余辉。
6.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钓船归》宋.贺铸
释义:夕阳西下,湖面晚霞遥送我的渔船回家,水中鳜鱼正肥落花人独立之感。
7.堤树胧明孤月上,暗淡移船影。
——《雨中花/夜行船》宋.毛滂
释义:树提上有朦胧孤独的月亮,隐隐可以看见小船的影子。
8.大艑高帆一百尺,新声促柱十三弦。
——《夜闻商人船中筝》唐.刘禹锡
释义:大船的船帆一百尺的高,声音有柱子那么十三弦长。
9.船头独立望长空,日艳波光逼人眼。
——《船头》唐.韩偓
释义:船头独立的对着长空,太阳的波光逼着人眼睛都睁不开。
10.夜来江雨宿蓬船,卧听淋铃不忍眠。
——《宿蓬船》唐.韦庄
释义:夜里下起江雨来一蓬船,卧在船里听这下雨的声音都不舍得入眠。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时节,也是十分需要雨水滋润的时节。
但春雨贵如油,春天下雨,岂不是“好雨”?!
一个“好”字,把作者的见春飘然而下的喜悦心情表现得颇为充分。
三、四句言春雨伴随着微风夜来,悄无声息地滋润万物,写春雨的作用,笔墨细腻。
末两句写清晨看锦城成都的花在春雨的滋润下,红润一片,花因饱含雨水而重、而浓,写的情深意切。
全诗通篇无一“喜”字,但喜悦之情却溢于言表。
韩愈《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
诗人以饱满的激情盛赞小雨,于小中见大,于景中寓理寓情。
的“小雨“比喻为酥酒之初熟,味甘滑、润泽,连小草也沾上了雨露,细雨中草色微绿,近看不觉而远视泛青。
最后归结为”一年春好处“,连帝王宫苑的景色也比不过了。
初春的景色被描绘的细腻真切。
曾几《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
久旱遇雨,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
苏轼《有美堂暴雨》:“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尊凸,千杖敲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全诗生动地写出了暴风骤雨来临前后的景象:雷声轰鸣,乌云密布,黑风从天外刮来,大海为之竖立,足见其凶猛;大雨随风飞腾,由浙东横过大江,足见其急骤。
湖海水涨,雷声铿锵,诗人的才思也在暴风雨的催促下迸发出来。
秦观《春日》:“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写轻雷响过,春雨淅沥而下。
雨后初晴,阳光好象在刚刚被雨洗过的碧瓦间浮动。
春雨过后,芍药含泪,情意脉脉;蔷薇横卧,娇态可掬。
虽主要写雨后的景致,却透露出对春雨滋润之功的称颂。
除了专门写雨的诗文以外,古人的其它诗作中多有描写雨及雨中景物的句子:“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
”
(晋•张协《杂诗十首》)形容雨如散落的丝线一般密集。
“残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
”
(《南朝陈•张正见《后湖泛舟》》写夏日骤雨初停,断虹出现在天边,上涨的湖水从缺口流出,形成一股新的水流。
“沾衣欲湿桃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唐•僧志南《绝句》)杏花绽开时节的细雨,亲切地将要打湿衣服;扬着柳枝的微风拂面,令人感到暖和香甜,诗人即景寓情,给人以禅的意境。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唐•杜枚《秋思》)微雨飘洒,笼罩在雨中的池塘意境横生;好风吹来,襟袖都生温馨之意。
“雨急山溪涨,云迷岭树低。
”(唐•戴叔伦《宿灵岩寺》)描写了诗人在灵岩寺(坐落于济南市郊长清县方山之阳泰山西北麓)山道上所见的雨中山间景色。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唐•刘长卿《别严士元》)细雨湿衣,不显其形;闲花落地,不闻其声,可谓描写入微。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唐•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唯“细雨”,鱼方上浮,若大雨则伏而不出;唯“微风”,燕子方斜,若大风亦伏而不翔。
对微风细雨中的景物体察入微,描绘的情趣盎然。
“涧底松摇千尺雨,庭中竹撼一窗秋。
”
(唐•杜荀鹤《夏日留题张山人林亭》)以飒飒的雨声比喻高松摇晃之声,使得景物饶有意趣。
“柳枝经雨重,松色带烟深。
”
(唐•张谓《郡南亭子宴》)柳枝带雨,枝叶增重,烟雨之中,松色深重。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怒涨,暮雨急骤,行人断踪,野渡舟横,动静相映,更显出野渡的清幽。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花。
”
(宋•赵师秀《有约》)描绘了江南黄梅天多雨、处处蛙鸣的乡村景致。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
(宋•欧阳修《田家》)远处鸠声悦耳,近处杏花映日,动静相宜,声色互衬,展现出江南农家雨后新晴的明媚春光。
“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
”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之一)春风春雨,滋润大地,草木萌发,百花开放,织成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写乌云翻滚如墨,夏日的阵雨云尚未来得及把山遮住,但如跳动的珍珠般的雨点也扑天盖地地打向了船舱。
“风如拔山努,雨如决河倾。
”(宋•陆游《大风雨中作》)写出了风狂雨猛的态势。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明•李攀龙《广阳山道中》)雷声轰鸣,如千座高峰倒塌;暴雨倾注,烟云滚滚,似万座山峰迎面扑来,写出了大雷雨的气势。
“一雁下投天尽处,万山浮动雨来初。
”(清•查慎行《登宝婺楼》)上句写暴雨来临,大雁疾飞避雨;下句写暴雨来势迅猛,万山似在雨中浮动。
另外,借雨起兴抒情的诗也不少。
如:“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
(《诗•。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孟浩然《春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
)―――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辛弃疾《西江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
)―――韦应物《滁州西涧》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仿佛是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风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心旷神怡。
)―――南宋志南和尚《绝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梅子黄熟的时候下着连绵的阴雨,青蛙在青草地和池塘里随处可见。
)―――宋·赵师秀《约客》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坐在船上,久久不愿回家)―――张志和《渔歌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昔日到处是香烟缭绕的深邃的寺庙,
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
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恨和愁的云雨之中,江南的景色,依旧是美丽的。
)――――――王禹偁《点绛唇》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这天,春雨绵绵不绝,路上远行的人心绪烦乱惆怅,好像失魂落魄一样。
)―――杜牧《清明》
3.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潋滟的水光中晴天是如此的美好,空蒙的山色里雨天也是如此的奇丽)―――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文天祥《过伶仃洋》
5.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似乎有了由阴转晴的趋势,谁料想都秋天了,气候还如此变化无常。
)――――王安石《江上》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渭城朝雨邑清尘;••。
此去经年,江南依旧称佳丽,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已是悬崖百丈冰,斜风细雨不须归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君问归期未有期,三更雨。
——王禹偁《点绛唇》粉蝶双双穿槛舞,帘卷晚天疏雨。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沾衣欲湿杏花雨,微雨燕双飞.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寒雨连江夜入吴,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犹有花枝俏阳春布德泽、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梧桐树;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野渡无人舟自横。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描写夏天的古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芳菲歇去何须恨,春江水暖鸭先知,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南宋志南和尚《绝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深巷明朝卖杏花深秋帘幕千家雨。
沾衣欲湿杏花雨,,无计留春住,双燕归来细雨中,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平明送客楚山孤.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晴却有晴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最是一年春好处,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描写“月”的诗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写友情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带”鸟”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带“雨”的诗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和尚《绝句》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带“山”字的诗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带“花”的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儿童急。
好了,关于梦到渡口乘船过江和梦到渡口乘船过江什么意思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